四人间的宿舍里,应该数我书桌上堆的东西最多了,放眼望去尽是书:教科书、杂志、字典、报纸......看似无用却是有用的。有些时候心情不顺畅,望着眼前的堆堆杂杂也会愈发的烦闷,总是当着她们三人的面不停地问自己:“我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东西呢?”于是一个声音随即冒出来:
“你已经问过多少次了?干脆把那些书卖了!留着也不见你翻。”
“我舍不得。”
“那不就结了,就别发牢骚了。”
......
每次发牢骚都以同样的问话,同样的沉默结束,望着那些书,该怎么处置呢?每次考完试,几乎见整栋楼的人都兴奋地将教科书给卖了,像是甩掉很早就想抛弃的包袱一般轻松、快乐,这我就不太明白了。我总是在想,那些书以后会用到的,卖也不值几个钱,还不如留着。她们倒不赞成我的想法,说是网络时代了,今后需要什么资料的话,只要上网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一切就OK啦!这个理我还是懂得,并非那么死脑筋。关于卖书的问题,我在清理了一次又一次的书架之后才挑出一两本不太养眼的。但,一两本书怎卖?于是又将其归位。
有人说我是个爱读书之人,何以见得,因为我藏书多。其实,这样的逻辑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正确的,但是我就属于那大多数人之外的一类人吧。以假象著称的人,用假象蒙住观望者的双眼,用假象掩盖我不爱读书的事实。 不爱读书,应该也就是假象后面直接揭开的可以接受的一个现实了。
那天集体搬宿舍,我奔波了八九次才将自己的家当挪到7楼,中途有两次接受了朋友的帮忙,因为那些东西着实太重了。...霞的男友在搬完最后一趟行李时对着霞质问道:
“你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呢?太多了。”
霞当时是不服气了:“哪有啊?你看看妍妍,她的东西比我的还要多呢?”
“哦,是吗?你说她什么东西比你多啊?”
“书。”霞一脸的无辜,吐了吐舌头望了望我,便把头低了下去。
我高呼:“不要被假象迷惑了啊!我只是不舍得卖书。”
......
都说假象掩盖不了事实,而我确实是一个不爱读书之人,有何证据呢?原因有二:一是书只是放着不去翻。或许这一条不充分,那么再加一条:没有学识,写不了好文章。如果是爱读书之人,那么其文章一定会有出彩的地方,我的文章并没有出彩的地方,所以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
这番话似乎犯上了逻辑上的错误。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看似有理并非有理。
不要被假象所迷惑了。(“千万不要靠猜”电影《第一戒》里的经典台词。)
爱读书与不爱读书的问题,只有自己的心里最明白,作为旁观者,只是就事实论事实:书多——爱读书;书少——不爱读书。
尚是位爱读书的女孩,经常出没于图书馆,常常抱着书窝在床头一言不发,而她书桌上却是最简洁的一个,看到她的书桌的时候你一定在想,她整天无所事事不爱读书。 可以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你不了解她。应证了:书少——不爱读书。有理的。
我们在猜测,通过别人的外面的附加物在猜测。
以前在书画社学习的时候,有一位学长是学篆刻的,装扮太过随便,衣服邋遢。 尽管他人长得不错,成绩也不错,但是没有哪一个女孩会喜欢他。一年后,他毕业了,听同学说 他回家管理公司去了,接手他自己家的分公司,顿时大家傻眼了。原来他家那么有财力呀! 一群小女人们的思想。 朋友说,他在学校里不想弄得大家都知道,免得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不想找一个眼里只有金钱没有爱情的女友。大家不免惊嘘一阵。这个理也对,但不知是否是他本人所想的,大家无从得知,只有靠猜吧。 他真正的想法还是得让他自己道明。我们的想法也许只对了一半半。
......
有朋友劝过我,让我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要靠猜,猜多了,人就会“疑”。“疑”又是一个比“猜”更严重,更可怕的字眼了。猜,它最起码要有个事实为根据,而疑就是等同于将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意念加附于自己所倾注关心的对象了,疑多了,是否就变得神志不清,甚至恍惚呢? 或许是这个理吧,难怪自己经常会在梦里面为烦心事纠缠不清,甚至在厮打中觉醒。 这应该不算作偶合吧?
事实与猜这个理都摆在自个儿的心中,看待问题的尺度不一样罢了。我看到了藏于人心中的横七竖八的线儿,会看问题的,会思考的线,都是那么不同的。有些人很聪明的,他们看问题一针见血。而我呢?找不到自己的那根线,总在懵懂中寻找问题的缘由,伴着猜想与疑惑,还是在猜测着所有问题的答案,还是在梦中惊呼着要杀出一条出路......